|
|
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年3期 |
|
|
|
|
|
|
|
|
|
|
1. |
从灾难医学的发展看医学的本质 |
|
|
|
|
2. |
危机管理与综合医院应对危机的策略 |
|
|
|
|
3. |
导读:2004 ACC/AHA——《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治疗指南》 |
|
|
|
|
4. |
急性心肌梗死桥血管病变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年龄组对比分析 |
|
|
|
|
5. |
我国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猝死或心律失常死亡事件危险因素分析 |
|
|
|
|
6. |
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核3H-Ryanodine结合特性的变化 |
|
|
|
|
7. |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在缺氧复合烧伤血清致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
|
|
|
|
8. |
蝙蝠葛酚性碱对家兔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
|
|
|
|
9. |
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给予尼可地尔对犬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 |
|
|
|
|
10. |
扩张型心肌病家兔血浆脑钠肽水平的改变及其意义 |
|
|
|
|
11. |
吸烟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血浆15-F2t-isoprostane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
|
|
|
12. |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炎症细胞因子与肌钙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
|
|
|
|
13. |
应用联合减压术治疗中晚期脑疝疗效观察 |
|
|
|
|
14.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
|
|
|
|
15. |
脑出血患者体液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
|
|
|
16. |
头部低温启始时间对大面积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
|
|
|
|
17. |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的表达及其意义 |
|
|
|
|
18. |
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血浆血小板激活因子含量的变化 |
|
|
|
|
19. |
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胶质细胞分泌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
|
|
|
|
20 |
急性邻甲苯胺中毒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 |
|
|
|
|
21 |
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双介入治疗 |
|
|
|
|
22 |
胰心综合征临床特点与发病机制 |
|
|
|
|
23 |
13例脑干梗死的影像学诊断 |
|
|
|
|
24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
|
|
|
|
25 |
暴发性胰腺炎的急救原则探讨 |
|
|
|
|
26 |
心区交感神经阻滞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术后心力衰竭1例 |
|
|
|
|
27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关系的研究进展 |
|
|
|
|
28 |
解读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修订原则 |
|
|
|
|
29 |
肠缺血-再灌注复合腹腔感染复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动物模型 |
|
|
|
|
30 |
烧伤后免疫炎症反应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
|
|
|
|
31 |
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抑制因子减轻失血性休克引起的器官损伤 |
|
|
|
|
|
|
|
|
|